什么是平仄

     平仄是指用字的声调,写旧诗词就要讲究平仄。对联也要注意平仄。“平”指平直,“仄”指曲折。古代汉语中一个字有四声:平声、上声、去声、入声(简称平、上、去、入)。“平”指四声中的平声,而 “上声、去声、入声”的字就都属于仄声。这是很好区别的。

     可是现代汉语的四声与古代不同,它是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及去声。入声没有了,这样区分平仄就有了难度。现代汉语中的“平”包括阴平、阳平二声(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),这就是第一声和第二声。上声(第三声)及去声(第四声)都属于仄声。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,它变到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及去声里去了。所以在阴平、阳平中也有少数的字是属于仄声,这就要专门去辨认。粗略地说,汉字第一声、第二声(阴平、阳平)就是平声,第三声,第四声(上声、去声)就是仄声。

诗词的平仄

      平仄本身就是针对格律诗而产生的。在格律诗产生前,大家守的是四声韵。为什么要发明平仄关系取代四声标注法?这是出于格律诗规则简化的创作需要。

给大家举个例子。比如宋之问的经典五绝《渡汉江》:岭外音书绝,经冬复历春。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我们用沈约的四声标注,得到发音起伏的关系是

上去平平入,平平入入平。去平平去入,入上去平平。把“上、入、去”划入仄音,再看看: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中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
发音关系瞬间清晰,明朗。一二句平仄相对,二三句平仄相粘,三四句平仄相对。这是一首完美合格律的仄起仄收的近体格律诗。